多畝果園加4000多畝茶園,每年的收入最少有4000多萬,村莊遊帶來的餐飲、住宿等旅行收入也有5000多萬。」端午假日首日,江蘇常州武進區雪堰鎮城西回民村成為「周邊遊」的搶手打卡地。常州城西回民村的黨總支副書記呂建偉站在村口,看著一波又一波的遊客來「玩轉村莊」,不無感慨地告知記者,城西回民村這個舊日的「貧困村」現在變身「新農村示範村」,實現了脫貧、致富、奔小康的「三級跳」,這得益於城西回民村深耕20年的「美麗村莊」建造。
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,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,姑蘇、無錫、常州環湖毗連。太湖之畔的雪堰鎮城西回民村則是蘇南區域僅有的回、漢民族聚居村。翻開《武進縣誌》,回民遷居城西村的前史,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。從元代回民南遷時定居與此至今,漢、回兩族人民一直共同生活。現在,城西村2898名鄉民中,有356位回民。這裏有常州區域前史最早的清真寺,也有回族風情門樓……少量民族風情與江南水鄉面貌在村莊交融,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城西村景。2017年,經國家民委同意,武進區雪堰鎮城西回民村被命名為「我國少量民族特征村寨」。
「現在城西村成為『網紅打卡地』,可是20年前,這裏卻是家喻戶曉的落後村。」呂建偉告知記者,因為毗連太湖,城西回民村全村都在太湖流域生態維護線內。蘇南模式讓周邊的鄉鎮經過開展鄉鎮企業成為了富裕村,而城西村的鄉民守著土地辛苦一年也就處理溫飽。
「說不仰慕是假的,但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咱們緊鄰太湖,將來這邊開展旅行,只要咱們的村子漂漂亮亮的,不愁沒人來。」呂建偉說,彼時,太湖灣旅行渡假區已在規劃當中,開展村莊旅行的想法在那時萌芽。「咱們聘請了專家為村莊進行環境整治規劃和製定開展規劃,經過宕口復綠、河道整治、文物古跡維護、前史建築修正、傳統民居改造……一點點開始了美麗村莊建造。村財政收入有限,咱們就每年擠出經費來做一些,一起,只要願意來和咱們一起搞美麗村莊建造的企業咱們都歡迎。近年來,各級政府都在推動美麗村莊建造,借著這股東風,城西回民村的改變是一日千裏。」
現在臨溪驛館、谷神莊園、黃公山文化公園、田樂土、美學館等項目紛繁落地,民俗體驗區、梨園賞花區、桃園觀光區、葡萄品享區、山林觀光區、茶禪休閑區、農家樂活區、農事科普區等豐厚的村莊遊體驗區域,讓城西回民村一個個「小盆景」連片成了美麗村莊的「好風景」。
從常州來的張女士一家,正在「田樂土」的菜地忙活。她們一家在這裏租了二分地,平時由城西村安排人負責打理,節假日他們一家會帶著孩子來感觸耕種的樂趣。「因為疫情影響不能出遠門,又不想待在家中,這裏空氣好,環境美,還能帶點自己種的蔬菜回去吃,挺有含義的。現在的農村建造的比城裏的公園還要好。」張女士說。
隨著城西回民村旅行項目日漸豐厚,遊客逗留時刻增加,當地和周邊鄉民辦起了特征民宿,李建偉是其間一個。幾年前,城西回民村打造村莊旅行,他在黃公山下開了一家蒙古包牛羊肉館,與農家樂差異化運營,供給特征餐飲。隨著黃公山文化公園的敞開,他又投入700多萬元,在黃公山辦起了賦有江南韻味的特征民宿,現在已進入裝修階段。
「遊客的到來,帶動了農產品的銷售,一系列項目的落地,也為鄉民們供給了更多的就業機會。」城西回民村黨總支部書記吳衛豐介紹,全村去年共接待遊客21萬余人次,餐飲、住宿服務業以及茶果等農產品銷售額逾億元,鄉民人均收入達36000元。
在城西回民村的村子裏有一處百年老宅,村委將其收買後,打造成村史(黨建)文化館,把村史展現、文化功能、活動功能與黨建文化有機結合。一起,在館內設立陽湖書房,寄存各類書籍、雜誌刊物2000余冊,成為鄉民看書學習、豐厚業余文化生活的好去處。環境好了,大眾富了,鄉民的素養提升了,「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」,成為城西回民村最實在的寫照。